返回顶部
大家都在看
相关推荐
开启左侧

[灵异档案] 佛教三十七菩提分法

[复制链接]
●ε ●草莓香气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-1-25 19:09:52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
  菩提分法(巴利文:bodhipakkhikā dhammā、bodhapakkhiyā dhammā;梵文:bodhipakṣa dharma),有三十七项,即三十七菩提分法,又译为三十七道品,三十七品助道法,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,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,是趋向解脱、获得证悟的道路。

  名称来源

  菩提,意译为觉,是觉悟的意思。分,有条件、要素的意思。法,是由释迦牟尼所发现、教导的修行法。字面上来说,菩提分法,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。

  分(巴利文:pakkhiyā),字根来自于巴利文:pakkha或梵文:paksa,意指鸟类的双翼。由此字根引申,巴利文:pakkhiya,或梵文:paksya、paksika,原义为亲族的资助,有帮助、助益的意思。因此觉音在《清净道论》中,用巴利文:upakara来取代pakkha,解释它的意义为助成觉悟。那连提耶舍译《阿毗昙心论经》将其译为“三十七助菩提分法”。

  在北传《杂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、《长阿含经》以及南传《长部》、《中部》、《相应部》、《增支部》、《小部》中,已提到菩提分法这个名词,但只有提到七菩提分法,也就是七觉支。虽然四念住、四正胜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和八道支都已经被提到,但并未被称为菩提分法,也未提出这些法可以被并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。直到《增一阿含》以及《增一阿含》、《中阿含》的别出单经,才开始提到三十七菩提分或其同义词。

  早期的各部派论典中,也未提到三十七菩提分,但已经开始对菩提分法进行汇整,如分别说部《舍利弗阿毗昙论·非问分·道品》记载了佛陀说过种种道,并将菩提分法按增支法归结为:一种一支道,一种二支道,二种三支道,九种四支道,六种五支道,六种六支道,三种七支道,三种八支道,三种九支道,三种十支道,一种十一支道,涵盖了“三十七菩提分法”中的三种四支道,两种五支道,一种七支道和一种八支道。直到北传的《大毗婆沙论》及南传《弥兰王问经》、《清净道论》之后,才开始使用三十七菩提分这个名词。

  说一切有部《大毗婆沙论》对此进行了解释,有说是相关契经年代久远而隐没了,还记载分别论者立“四十一菩提分法”,此外再加上四圣种。

  解说

  菩提分法是佛陀自觉证道之法和最后付嘱之法,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为七种:

  四念住:

1.身念住,观身不净;
2.受念住,观受是苦;
3.心念住,观心无常;
4.法念住,观法无我。

  主要对治执身为净、执受为乐、执心为常、执法为我的“四颠倒见”。

  四正勤:

1.未生恶法令不生;
2.已生恶法恒令灭;
3.未生善法令出生;
4.已生善法令增长。

  精进的重点在于行善去恶。

  四神足:意为产生精进的基础。

1.欲神足,欲得见道;
2.勤神足,精勤习禅;
3.心神足,心神专一;
4.观神足,正确观想。

  五根:修习佛法的根本所在。

1.信根,深信三宝;
2.精进根,修行不懈,指“四正勤”;
3.念根,忆念正法,指“四念处”;
4.定根,修习禅定;
5.慧根,开发智慧。

  五力:由五根产生的五种力量。

1.信力,坚信真理;
2.精进力,修四正勤的力量;
3.念力,破邪、念正的力量;
4.定力,置心一处的能力;
5.慧力,产生智慧的能力。

  七觉支:修习止观的注意事项和感受。

1.念觉支,忆念集中而念念分明;
2.择法觉支,选择正确、适宜的修法;
3.精进觉支,任何阶段都不能懈怠;
4.喜觉支,修禅定得到的喜悦;
5.轻安觉支,得到的轻松安适感觉;
6.定觉支,摄心不散深入禅定;
7.舍觉支,舍一切念,不即不离。

  八正道:

1.正见解;
2.正思惟;
3.正语言;
4.正行为(正业);
5.正职业(正命);
6.正精进;
7.正意念;
8.正禅定。
0 0
分享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入住书斋

本版积分规则